【本报科技创新组 7月15日专电】清晨7:30,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往上海张江的科技专列上,研发总监李明正在审阅临床试验数据;同一时刻,浙江嘉善的智能工厂里,上海交大教授团队研发的协作机器人正在进行最终调试。这两个晨间场景,生动诠释着长三角"科创共同体"的日常运作。
■ 创新要素的"双循环"流动
在G60科创走廊指挥部,规划专家周宁指着动态热力图介绍:"现在每天有超过5000名工程师在沪苏浙皖四地穿梭,技术交易额每小时达3200万元。"这种流动催生了新型创新载体——松江长三角G60科创云廊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87家,其中42%在周边城市设有生产基地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5年上海流向外地的技术合同中,72%流向苏州、无锡等周边城市,形成紧密的创新协作网络。
■ 产业协同的"蜂巢模式"
"我们就像蜜蜂采蜜,在上海获取创新养分,在周边城市酿造产业成果。"集成电路企业家王磊这样比喻。他的公司在漕河泾开发区设立研发中心,在无锡建设晶圆厂,在合肥布局封测基地。这种"蜂巢式"布局已成为趋势——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数据显示,区域内产业链本地配套率已达85%,较五年前提升37个百分点。
夜上海最新论坛 (中略约2500字深度内容,包含以下实证章节)
1. 人才生态的梯度构建
- 长三角人才数据库覆盖820万专业人才
- 跨区域职称互认专业扩展至68个
上海龙凤419社区 - 柔性引进专家共享机制成效显著
2. 科技服务的无界延伸
- 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率提升至89%
- 技术经纪人跨省执业制度全面落地
- 科技金融协同服务平台上线
上海私人品茶 3. 制度创新的突破尝试
- 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投入运营
- 联合科研攻关项目管理办法出台
- 创新券跨省域通用机制建立
■ 未来实验室的协同答卷
站在临港新片区的长三角科技创新港观景平台,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指着东海大桥方向:"那里正在建设的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,将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新地标。"或许正如那块显示着"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指数"的巨幅屏幕所示:当这个数字突破800点时,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创新城市群将宣告成型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