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上海女子图鉴】从月份牌美人到元宇宙博主:百年审美变迁中的不变神韵

⏱ 2025-08-08 00:25 🔖 阿拉爱上海 📢0

第一章 旗袍里的摩登密码(1910-1949)
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,1936年"鸿翔"旗袍店的订货簿显示: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是"阴丹士林布短旗袍"。服饰史专家包铭新教授指出:"上海女性最早把旗袍从满族服饰改造成现代时装,开衩高低的变化就是一部女性解放史。"

现居愚园路的汪老太太回忆:"我母亲那会儿在永安公司当柜姐,穿旗袍骑自行车上班,头发烫成好莱坞明星的波浪卷。苏州河边的女工们哪怕省下饭钱,也要买双玻璃丝袜。"

上海神女论坛 第二章 职业装中的性别突围(1950-1999)
1992年《新民晚报》的招聘专栏里,外企"女秘书"岗位要求写着"会打字、懂英语、形象佳"。退休空乘张女士展示着当年的制服照片:"我们东航第一批空姐的制服是请法国设计师做的,但飞行箱里总要塞双平底鞋——落地后要骑车去菜市场。"

在纺织博物馆的档案中,1978年上海女工占比达63%。社会学者陈映芳分析:"国营工厂的'三八红旗手'证明,上海女性很早就实现了经济独立,这种独立性塑造了她们特有的气质。"
新夜上海论坛
第三章 自媒体时代的形象主权(2000-2025)
2025年抖音数据显示:上海街拍话题播放量突破300亿。在巨鹿路经营买手店的Luna说:"现在女孩们不再追求'白瘦幼',健身带来的肌肉线条、留学晒出的小麦肤色都成为新审美。我们店里大码设计师款卖得最好。"

上海龙凤419足疗按摩 复旦社会学系的最新调研显示:上海女性创业者平均年龄31岁,比全国低4.2岁。90后科技公司CEO王妮娜的观点颇具代表性:"我们这代上海姑娘,既要陆家嘴的办公室,也要武康路的brunch,还要懂得在直播间卖自己的设计。"(全文约2870字)

(本文采访53位不同世代上海女性,查阅上海市档案馆、妇联等机构文献,历史照片由上海图书馆提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