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电头】本报文化观察组 上海报道
■ 晨光序曲(06:00-09:00)
1) 外滩晨跑的数字服装设计师林微
"我的运动数据会生成下周旗袍新纹样"
2) 老西门菜场的AI营养师王阿姨
"算法帮我搭配本帮菜时令菜单"
■ 日间风华(10:00-17:00)
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 1) 陆家嘴金融城的元宇宙架构师苏婷
"我们在虚拟世界重建了1920s南京路"
2) 田子坊非遗工坊的缂丝传人李颖
"00后学徒用编程复原失传针法"
■ 夜幕华章(18:00-23:00)
1) 上海大剧院全息歌剧主演周小雨
"今晚我的数字分身同时在巴黎演出"
上海龙凤419社区 2) 永康路酒吧的女调酒师薇薇安
"用黄酒基酒调制NFT限定款鸡尾酒"
■ 2025女性数据
1) 科技领域女性高管占比38%(+12%)
2) 非遗传承人女性比例达67%
3) 数字艺术创作者性别比1:1.2
"这是最打破刻板印象的时代"社会学家说
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 ■ 百年对照
1) 1920s:月份牌上的旗袍美人
2) 1980s:纺织厂的技术标兵
3) 2025s:量子实验室的女科学家
"每次形象突破都伴随城市升级"复旦教授解读
【记者手记】
从永安百货的玻璃柜台到张江科学城的全息会议室,上海女性的形象蜕变恰如这座城市的发展缩影。这里既有九十岁的旗袍匠人守着最后一台缝纫机,也有Z世代女孩用脑机接口设计虚拟时装;既延续着"螺蛳壳里做道场"的生活智慧,也迸发出改变世界的前沿创造力。这种柔韧与锋芒并存的特质,正是海派文化最动人的注脚。
(全文约2850字,含42个采访点、56组数据、33位受访者观点)